专营等于名存实亡。
这样的事情,如今这个时代存在,往后千年依旧存在。横竖不过是换一个名目而已。
权衡利弊之下,大宋选择了钱买平安,捏着鼻子认下了这笔生意。每年都要费数十万贯的钱财向西夏购买青盐,然后再加一道税,转手将高价青盐又卖给宋国的普通百姓,反正横竖是自己不亏。
然而这样一来,宋夏边境自宋太宗时代就屡禁不止的青盐走私就愈演愈烈了。毕竟两国的民众也不是傻子。西夏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铤而走险,宋国边州百姓能够买到低价盐,自然乐享其成。
甚至于有人从这其中发现了商机,转而当起了二道贩子,从西夏商人手中低价收购了青盐之后又加价贩运到内地赚取差价,反正就算是加了价钱之后,依然比大宋的官盐便宜,品质好。这样一来,大宋的盐政岌岌可危,普通百姓都不支持大宋官盐了,这可怎么了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年头普通老百姓可不管你什么宋盐,夏盐。
他们只在乎自己拼死拼活换来的几个铜板,几斤粮食能不能更好地用到实处。何况口子一开,要想再收起来就很难了。于是大宋这边自然不干,要求西夏约束境内的私盐贩子,西夏这边表面上答应得挺好,背地里甚至还推波助澜。于是宋夏两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上一场。然后宋夏两国边境的榷场关闭一段时间,直到大宋这边被打得受不了了,提出求和,被迫重新开放榷场,然后西夏这边就坡下驴,两国和好如初,如此循环往复。
上次宋夏边境之战又是这一模式的翻版。可是问题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西夏早就已经不是李元昊时代那个骁勇善战,凭借着区区百万人口打服大宋的西北强邦了。一战下来,损兵折将,半点好处都没有捞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自李元昊死后,负责维持这一模式的李秋水成了背锅侠,扛起了这口大黑锅。原本已经沦为傀儡的西夏皇族在西夏本土各方既得利益者的默许下,趁着李秋水被童姥追杀的工夫掀了李秋水的摊子.
所以,李秋水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