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郝成接着说道:“但是对于ai来说,它是不存在这些东西的。但它又会产生一些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
“我认为,是【趋同于人】的【类似意识】。”
对于这类泛泛而谈的概念,郝成并不吝啬多说一些,而且他还反问了一句:“趋同于人?具体趋同于谁呢?”
“趋同于训练者!”郝成说了很多,这个概念虽然之前没有听人说起过,但是两个人都不算外行,一个之前是电信专业的,一个是电路系统设计,这几年对ai也都一些了解,这些大路上的理念,还是很容易就想出来的。
“是的。”郝成说道:“不管是传统的ai,还是小沙,它最终成长成什么样,还得看你喂给了它什么数据和知识。
“如果它最后真的产生了【趋同于人】的【类似意识】,那这个东西也一定是类似于训练者的。”
对于这一点,郝成也是有所思考,因为“微意识体”的训练,最终归结于两个字,也就是“映射”。
这是最关键的核心。
每一次深夜课堂,都必提到的,也是必复习的,截至目前,郝成所有接触到的,包括那天他设计了一个“加法器”通过能量点升级之后得到的东西,其中体现的最深的,还是“映射”这个理念。
那么,ai如果产生了【趋同于人】的【类似意识】,那也一定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映射。
如果说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ai产生的这个【类似意识】就是【ai网络】对【训练者输入给它的世界】的【反映】。
那么,它的【趋同于人】,趋同于谁,那就显而易见了。
而这个反映,表现在操作方式上,那就还是那个【超级符码系统】,还是【映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