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电视剧,也没有广播站,消息传递起来所受到的局限性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朱载坖下令建议一些乐府机构编撰一下当年倭寇入侵沿海地区的戏文故事。
但是这些久坐太平的戏曲人材,根本就编不出那种接地气的苦难戏曲。
他们最后编出来的故事,让朱载坖看了一遍之后,都嫌弃的直摇头。
所以,想要利用文化传播的思路,宣传倭寇的穷凶极恶,宣传沿海百姓的苦难可怜,宣传大明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是有些难度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认知里面,他们即便是听闻过一些,当初倭寇肆虐的沿海地区的故事,也只是当做是故事听听,并没有任何感同身受的感觉。
毕竟遭受倭寇之难的不是他们。
所以,想要调动这些百姓们的民意支持朝廷对倭国用兵,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作为皇帝的朱载坖虽然也可以不在乎这些民意,就单纯的只从利益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就可以召集百官决定对外用兵的事宜。
可是这种缺乏百姓支持的战事,打的时间短,取得的战果丰厚,损失又相对较少,这还能接受下去。
但万一战事陷入焦灼,拉的时间久了,朝廷和民间又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朝廷此举就是劳民伤财,在打不义之战。
那么坚持的越久,收到的反噬就会越大。
就像千年前的隋唐征服高句丽之战一样。
如果此战是放在数百年后的民意基础上去打,那绝对是正义到没边的战争,老百姓们也肯定是举着双手双脚来支持的。
可是当时时代除了王朝高层看到了高句丽带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