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杨梅让对方尝了尝。
“是小绝啊!当然记得了,我可还没老糊涂。今天怎么想起来看我了?”孙朝明见故人的孙子前来顿时满脸含笑,接过那颗杨梅同样露出一副惊奇的表情:“这是你爷爷那株杨梅树结的果子?怎么长那么大了。”
陈绝也没跟老人家绕弯弯:“阿公,这是我去外面买的东魁杨梅,很好吃你尝一尝。你以前不是开个那个蛎灰厂吗?我想问问那些贝壳都是从哪里收过来的。”
“蛎灰厂?那都好久的事情咯!”
孙朝明咬了一口杨梅,脸上露出了几分回忆之色。
所谓的【蛎灰】是一种过去沿海地区非常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国内水泥产量还没普及的上世纪,大至建城墙、筑桥梁,小至盖房屋、修沟渠都会使用到它。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十一卷《燔石·石灰》中云:“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
这里的虫豪就指代蚝,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牡蛎生蚝。
陈绝小时候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在乡下到处浪,各个村的乱窜。曾经无数次见过那些开在乡间小道旁的蛎灰厂,用带电机驱动的石碾子不断碾压破碎的贝壳,再用搅拌机打成蛎灰。
起初不知道这些蛎灰厂的作用,还以为研磨出来的粉是拿来做粉笔的,一直到长大懂事后才明白。
至于这些蛎灰厂的旁边,每次路过都会有堆成小山一样的贝类,一群农村小孩没去过海边还会去里面捡一些完好的贝壳拿回去收藏。
只是时间久了,国内的水泥产量暴涨,水泥的价格也日渐便宜,这种昔日伴随着陈绝童年记忆里的蛎灰材料也逐渐被淘汰进了历史舞台。
孙朝明以前就开过这种蛎灰厂,陈绝就顺道过来找老人家打听一下那些数量惊人的贝壳是从哪里进的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