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禁令就可能一夜之间摧毁掉无数人长时间以来的心血和奋斗。
次日,在一场一间非常开阔的会议室中坐了好几方的代表,各个神情肃穆面色铁青。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努力化为乌有。
这会议已经持续了将近五个小时,蒲千阳面前的记录本上也满满当当地记下了不少关于解决方案的设想。
可同样的上边的用于划掉想法的一道道粗横线也非常醒目。
算到最后,满本文字却只剩下了那么一两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路径,但代价却是非常高昂。
因此几方代表也非常经典地分为了以政绩为核心的出地出政策的支持派和真的在出钱出力出人的反对派,以及一些以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中立派。
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代表虽然措辞上还保持着对彼此的尊敬,可无论是他们手里被捏紧的笔杆还是被重重扣上的杯盖,都能展现出他们的耐心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
“至少我们第一批原料已经在路上,而且走的是行业内国企的航运路线,他们就算想拦也拦不下来了。总不能派轰炸机给炸了吧。”蒲千阳试图缓和一下房间内僵硬的氛围,并把早早就被绑上价值扯出八百里远的话题拉回正题。
中立方的一名技术人员开口说明:“蒲经理,你有所不知,其实问题就在这第一批材料上。”
蒲千阳不解:“这个不是唯一指定的进口材料吗?”
“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是技术的问题。”那人解释道,“诚然,您从佘先生那边签来的专利里边所包含的技术路线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同样有一个致命的,嗯,不能说是缺陷吧,也是一个弊端。”
“怎么讲?”
“就是排他性太高了。一但这个材料要改动,基本上其他的确定好的生产路线都要跟着变。”
另一位参与工厂改建的工程师追了一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那批材料到港后,正式开动机器下料,那可就绝对没有更改的机会了。”
反对派的一员抓住这个点,立刻开始对支持派施压:“这一开就是几个亿的设备,你们上下嘴皮子一碰可便宜地很,要是第二批原料搞不来这一切都会打水漂。”
支持派反唇相讥,“给你们用的那块地皮就值十几个亿怎么不说?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企业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说出去不是让人笑话?”
反对派听到这话都气笑了,“大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了,跳出这身皮,这一套话你们自己信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