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阀这个宏伟目标努力前进。
事实上,再过几年,井熙在光电领域俨然已经是学阀级别的人物,但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学阀,怎么能忍受自己一个人在前头孤独行进呢,至少也要驱着赶着,找到称心如意的工厂帮她制造更顺手的设备,研发更好的材料,顺便还有几个合作愉快的跨行业实验室当做技术储备,才能舒舒服服的继续做实验。
她需要更先进的机床,帮她制造各种复杂而对精度追求无穷无尽的异形件,需要闭环抛光的机器,帮她彻底摆脱光学镜头的限制,还有更好的光刻胶,更精细的掩膜版,能量输出更大也更稳定的激光器,等等等等。
材料那边她做不了太多,但是关于机床,还是有些心得的。
纯粹的机械设计不是井熙擅长的领域,但是芯片,可是数控机床的心脏和大脑,尤其是中高端的数控机床,对芯片的依赖更大。
井熙不会设计芯片,但是,她能造制作芯片的机器啊!
国内在数控机床上的起步并不晚,无奈因为种种原因,到了八十年代,早就已经追不上国际主流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内最短腿的还是在半导体方面,而单论机械,国内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其实并不差。
而八十年代,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追赶时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主流,但是现在还是粗放式发展阶段,精度,性能和复合程度,都还没到往死里卷的程度。
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机床行业这时候追赶起来,没有十年二十年后那么辛苦——当然,也只是稍微好一点而已,至少钱花起来,能省不少。
井熙现在并不缺钱。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