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什么、做多做少,总有人看在眼里。路过吉远府见一见江政,那是个有心人,可惜运气不太好。”
“那余清泉?”
“哼,”陈萌轻哼一声,“别沾。”
“是。”
陈萌次日便将陈放所请同郑熹先说了,两人在宫门口一嘀咕,郑熹也同意:“大郎思虑周到。”
两人早朝后又同皇帝说了此事,皇帝于庶务并不很通,丞相说得有道理,他也同意了:“不错,祝缨本就不好应付,不先有所准备,见了她怕也难与之辩论。”
陈萌在上面为儿子争取到了条件,陈放则被姚辰英盯上了。二人彼此还算欣赏,姚辰英知道陈放此行多半能成事,特意请他过府一叙,只为一件事——预算。
他先把祝缨写给他的信拿了出来放到了陈放面前,陈放打开信一看,字迹是他很熟悉,心头先微惊,待看到“西番”便有点感叹:这位姑姑是厚道人,还提醒着呢。如此一来,朝廷也该更着力安抚、拉拢安南才是,倒于我的差使有利。
陈放道:“哦!您曾在西陲多年,与西番也是老对手了。我去见那位节帅,尚书可要我捎什么话去?两面钳制说了几十年,可是想在些时建功?不过我的差使是修路,只能传个口信,成与不成,军国大事,只怕也由不得我做主。”
姚辰英伸手又把信收了回来:“大郎,这也是个烧钱的事项。”
“诶?”
姚辰英慢条斯理地道:“政事堂对这条路寄予厚望,不敢打扰大郎的正业。只消大郎回来报个实数给我,要用多少钱粮、调多少人伕,我好有个数。否则,这一南、一西两件大事,户部不好安排。数目太虚,就只能顾其中一项。取舍之间,救兵如救火……”
陈放怀疑自己能看到姚辰英身后有条尾巴在晃。他苦笑一声:“尚书多虑了,从安南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