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介意严嵩不能入阁,毕竟帝国能入阁的官员多了,严嵩不入阁,对大明没有什么影响。
但当廷推出王用宾为正、周络为陪时,朱厚照不由得凝住了眉头,他清楚记得王用宾是晋商出身的代表,自为官以来所上疏一直是要求朝廷降低商税,而周络更不用说,一个刚建言立贤的官员,被天下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官员。
朱厚照自即位以来,一直没有擅改大明帝国的廷推会推之制,一直让底下的官员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帝国重要官员,毕竟这样的官员似乎更公正,更民主,但朱厚照现在不由得发现,似乎廷推出的官员都不是自己很青睐的,或者说太过集中于一些富贾巨商背景的官员。
“陛下,西厂查了,自张公离世后,这些够资格的官员便四处奔走,山西会馆的一位叫侯路的人,无偿出资三十万余万银元,捐给王氏宗亲会,以帮助王用宾于廷推中夺下东阁大学士之位。”
西厂太监高忠向朱厚照奏明了西厂关于廷推时的调查,朱厚照听后不得不承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商人们已经开始控制朝廷政治了,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不说,竟然也学会利用资本操纵帝国官员廷推这样的国家大事了。
朱厚照在想自己要不要收回廷推之权,本来内阁阁臣就该由自己任命才是,但因为从弘治八年开始,因丘濬去世,故弘治皇帝下诏由吏部等官员廷推,才使得从此以后,帝国内阁阁臣由官员廷推。
“这廷推看上去很民主,但却难免让资本所利用,且选出的官员虽能被朝臣们接受,但难免会不感念是朕提拔了他们,而感念朝臣们提拔了他们,从而成为文官士绅集团的代言人,而不成为朕的忠臣,可朕日渐年迈,收回太阿之权,却也没有精力去细选不孚众望的官员担任要职”。
朱厚照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以往还以大明有廷推这样的民主制度为荣,但他现在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的确有很大的隐患,因为这种看似民主的制度很容易被背后的财阀们掌控。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