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班代表的印象已经深植人心了吧?又或许最初的毛遂自荐让大家误会了我是个热心公众事务的人,前辈们不由分说就是要我答应──我这个后辈有什么好借口可以推辞呢?我当然是只得接受他们的请托了。
结果就是我的记事本比起大一来还要更加充实,我一天之中往往有好几个预定,无论是正事还是饭局,总之就是一刻也不得闲。虽然大体还是快乐有趣的,但是压力却也如影随形──我记得书桌前的自己好几次看着满档的行程表哭了出来,我光是应付课余的代办事项就精疲力尽了,更不用说还有课堂报告和考试同时进行。
然后总算是捱到了大三。于此之后,我将重心摆回了课业,我终于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时间──我在文学部里的专攻是国文学,恰巧和伊集院是相同的组别,我们组成了研究会,拟订了涵盖双方兴趣的专题,三天两头就相约图书翻书查找数据,或是到研究室找教授交流和指教……另外,我也补强了平常没怎么在使用的弱项英语,特别是听力与会话这两部分。
大学三年级的努力与累积是在为大四的毕业论文铺路。待在庆应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我专心地撰写论文以及投履历与面试。我认为文学部的专业训练已经很充足了,我并不打算再进入大学院深造。
事实上,我一直都很感谢上苍赐给了我珍贵而精彩的大学四年。不只限于学业上的精进,师长的言教与处世也相当程度地感染了我,不同学科的理论奥妙之处更是扩大了我的视野。我虽然没有参加社团,大二时担任的活动负责人也非我的本意,不过我的人面因此得到了拓展,不仅限于自己学部,其他学院的在学生我也有所接触。全盛时期是每十步左右就会碰上一位认识的朋友──伊集院还替我计算过,某次我们走在学校里的某一条小道上时,我竟就连续和迎面走来的八个人打了招呼。
庆应大学是优秀人才的汇聚之地,各种的切磋与合作使我在很多方面都进步和成长了不少,而这份重要的人脉资本不管是那四年还是出社会后也一直使我获益良多。
而原本是那么害怕在人前扭动四肢与唱歌的我,也在大学里突破了自我极限──我和朋友们报名了歌唱比赛,也在活动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