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裴珣也帮忙拎出来一位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弘文馆总领学士就不错,那位年纪大,一向留京,平日就在馆里。你若能得他指教,即便没有师徒之名,日后也大有好处。”
李令之吃了一惊,“杨学士?”
李成平不知想到什么,皱眉道:“我还以为杨老已经荣养了。”
裴珣哑然一笑,“学士潜心治学,每旬会给东宫讲一次课。”
杨学士名茁,乃是一位知名老神仙,少年时姿若濯濯春柳,年过古稀依然以清古风仪着称。
动荡年间,即便皇族性命也不过草芥,无数馆藏亦随宫城付之一炬,上京初光复,明帝即下旨,征召天下士人修书。人的记忆只一代便灰飞烟灭,文字若能幸存,则于王朝崩溃后百世流芳,即便不能留名,参与也是一件幸事。
杨茁经举荐入宫,却进的国子监,以本职兼入史馆。原因无他,只因年未不惑的杨先生,硬是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中混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名士,以教书出名。
杨氏曾是一方望族,出过紫袍玉带的高官。昔年温齐乱军造反如火如荼,其中的“齐”碾过杨氏本家,杀鸡儆猴,族人差不多就此死绝。在京本家不幸也幸运,留下一根光杆儿,就是杨茁。
他幼年显贵,有敏慧之名,迁居时历经离丧,长大没出仕,开馆收些学生而已。最早只有孩童,渐渐也有成人,东南偏安一隅,还算安稳,偶尔还有来踢馆的。
乱世士子几乎无人淡泊名利,四散求官,反而打响老师盛名,杨茁人在江左坐,名士招牌从天上来,入国子监后做得是讲经老本行,教了一辈子书,名声很好。
也是老神仙年高,国子监里年轻人热血方刚,女皇唯恐有不着调的将人气出个好歹,正好太子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