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斥朱标开启民智的主张是靡费铺张,最后则是惯常的危言耸听,指出皇帝若是一意孤行,日后必然国将不国……
“呵,冠冕堂皇,却是满纸荒唐……”朱标合上那奏疏在手中掂了掂,这篇“雄文”洋洋洒洒足足有万余字,拿在手中竟是有些压手。
又看了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疏,朱标“呵呵”一笑,道:“既然要朕‘国富则贫治’,每日里上这般厚重的奏疏,着实有些靡费纸墨了。”
“传旨下去,朝廷各部每月所供笔墨纸砚,皆减少五成,以示朝廷上下节俭之意。”
大明官员上奏疏所用的笔墨纸砚,皆是在朝廷公中开支。减少他们这方面的开支用度,足以让他们知道皇帝已经对他们上疏内容的不满。
看过一篇长篇大论,剩下的这么多如山的奏疏,朱标也懒得去看了。对召进殿中的内阁诸辅臣道:“这些奏疏,就劳烦诸卿好生分类了。”
“是和这一般的,便按老规矩将名字记录下来,而后留中便好。”
“是。”一众内阁辅臣,自是遵旨而行。此时朱标的内阁,以直臣道同、罗复仁为首,这些人是陪着朱标许多年的亲信,自是不会心向刘三吾那些翰林。
在登基后,朱标又遴选了几名有才能的年轻人入阁,分别原海事司主事杨士奇、原税务司尚书颜希哲。这两人一人是周王朱肃的爱徒,另一人则是自我定位为孤臣的人物,自然也不会和刘三吾等人沆瀣一气。
四人在政治立场上,都是站在了朱标的一边,认为推动北方兴建官学学堂,从而缓步开启民智,是大明走向更加富强的必由之路。因此看到这些如山一般的反对奏疏,几人面上都有着担忧的神色。道同道:“陛下,而今反对一派已是成了气候。”
“若是强推此事,只怕困难重重……是否先暂时搁置此事,更加稳妥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