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们总是对食物会做出不利于健康的选择?这和基因有关,也与所处的历史阶段有关。
肥胖和三高被人称为富贵病,但并不是因为富足了才出现所谓富贵病,从世界范围经验看,这些所谓“富贵病”问题恰恰经常是因为社会还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富足。
吃饱饭后吃出健康问题,是个新问题。
问题在于近几十年,大部分人终于享受了祖先花几百万年也没做到的生活飞跃。
人类对油盐糖的热爱是刻在基因里的,油盐糖天然就意味着美味,这一点没有谁例外,中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在数百万年演化史里,人类香火存续最大的原动力,就是在基因驱动下去拼命摄食这类食物。
只有在摄食变得容易,人的寿命延长的情况下,这种基因驱动力才体现出它的负面效应。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日常饮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基因的惯性是强大的,与有关饥饿的记忆一起,形成了很多地方菜的特色。在清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各地方菜系,无论南北,大多尽力做到了肉管够、菜管够、油水管够。这是中国传统美食经营者最大的诚意。
以今天的眼光看,毋须讳言,它们是不健康的,但如果不是天天这样吃、顿顿这样吃,也多半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纵向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历史上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不是这样的,吃什么,吃多少,首先要看能获得什么,获得多少。
夏商之前没有主食副食的差别,有什么吃什么。夏商及夏商以后,开始稳定地以谷类为主食。粮食可以说一直是国家和家庭的头等大事。
先秦的时候一天只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