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与语言上,当然是美国人。但他们某些方面的气质,却仍然保留着华人的文化特点。比如过春节,比如贴对联,比如舞龙舞狮,比如打锣鼓。
过去,人们一般把它们都归因于家庭影响及民族认同感,很少用基因传承的方式来理解它。
比如犹太人,保持着犹太教的传统。但是,大部分民族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宗教认同的。还有一点,是民族习惯。而中华文化的保留方式,既没有宗教的神秘力量,也没有所谓生活惯性。比如,在美国唐人街住的老华侨,已经传到第五代第六代了,后代依然保留着用筷子吃中餐的习惯,这就很神奇。仿佛,巨大的外部生活环境,改变不了他们祖先停下的生活方式。
“对,相当倔强。”留美学霸用了一个感性的词。
“不仅是空间变化影响不了它的传承,时间长度也冲淡不了它的传承。它就像什么?像一个无限延伸的羊肉串,总有一根倔强的竹签,串着它,从未散乱一样。”
“具体点,说人话。”生物工程学生,讨厌似是而非的东西,他需要确定性,这是科学训练的结果。
“比如,你读诗经,那应该是三千年前的东西吧。那里面人的情感方式,生活气质,到今天也没怎么变化,你品,你细品。”
两人想了半天,也说出了许多篇章。对《诗经》的重视,是从葛校长教语言时,就强调的。他给成绩好的同学多次说过,大家学有余力时,除了读课本以外,多读读诗经。
当时,有些同学就笑,这葛校长说的话,跟孔子教育儿子时说得一样的。当年孔子对儿子说,要多读诗经,读了诗经,才可以跟自己对话,哪怕多知道一些鸟兽的名字也好。
其实,说到这里,他们都想到了一个猜测:葛校长本人,就是在传承这些基因,如同当年孔子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