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车的速度,原来一趟卖出100块钱的票,一天跑三趟,就挣300块钱。如果加快了速度,一天跑五趟,那不就挣500了,对不对?”
“对,没错。”一提到钱,小向就很敏感,脑袋的理解能力,就会上一个台阶。当然,他是开车的人,对这个道理,体会很深,就像他当年拉鸡蛋一样。
“这种直观的想法,如果受到限制了呢?如果你这车子,只能跑80码,跑不快呢?如果只在时间上做文章,走不通了呢?”
小向理解了。这种情况,出现在他拉鸡蛋的实践中。因为乡村公路不平,如果速度跑快了,鸡蛋容易碎,所以,拉鸡蛋,要提高效率,得另想办法。
小向突然灵光一闪:“对了,可以一次性多拉一些,我原来拉鸡蛋就这样,只要车子载得动。”
“聪明!”小熊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你指定是有点聪明,这就是从规模上想办法嘛,照样可以提高效益,对不对?”
听到对方夸自己聪明,小向决定,把这个谈话深入下去。
聪明要显示出来,显示的方式,就是置疑与挑战:“光多装人装货,交警也是要管的,不光是限速,限高限宽限核载人数,交警都要管。”
“对!你说到点子上了。”小熊发现,要说服一个固执的人,原来这么简单,只要你夸他,顺着他的话,加以诱导,他自己就会自动跟着你走了。
“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限制条件。比如东西的体积太大了,车装不下,摆摊上下不方便,人的手有长短,操作也困难,就像你说的,交警总是有限制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小向理解过来了。“那你最多,一个机器一次能够烤多少串?”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