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信里只交代他岁试不过,已经准备寻一个私塾坐馆暂时不回家了,轻描淡写的几个字虚浮无力,已经乱了章法,唯有落笔处‘勿念’二字,沉重无比,饱含了他对家人的愧疚和自己正努力承受着的委屈、不甘还有些许挣扎。
但显然一切都是徒劳。
没拿到三年后的乡试入场券,还可以再考,但失去了书院求学的资格,就意味着学识无人指点,攻读也无法做到心如旁骛。
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李延睿已与科举仕途无缘。
就算他天赋异禀,又肯花费比别人多千倍万倍的勤奋,勉强中举那日,或许早已两鬓斑白韶华不再,终归是要蹉跎一辈子了。
这对一向心高气傲的李延睿来说,实属沉重的打击。
江婉倒是不担心他在读书一途上天赋不如旁人,毕竟按原著的走向,李延睿也没有参加三年之后这一届的乡试,后来还不是一样秋闱高中?
但是因她的原因,原著剧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走向。
原剧情里,李延睿并没能参加此次岁试,自然也不会受到学识不合格的打击,哪怕停学三年,之后仍然一举获得乡试资格,并顺利拿下秋闱。
也正是因为这样,江婉担心过家里所有人的出路,唯独没有担心过李延睿的。
自回书院之后他写信回来,不仅有汇报学习进展,也时常请教世俗人情及四时农事,与家人的关系亲近不少不说,留在家里潜移默化的这两个月,肉眼可见他的格局大了很多,心气儿也更足了。
偏偏就在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的时候,‘岁试不过’这个评定,仿佛一记闷棍,几乎能将人一棍打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