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齐光暂时没工作,有时候也跟她一起下去,他美其名曰“深入生活”。
第一站是最大的村子,花石村,人口不到两千人,距离海边约有两公里。千灯镇的困境是没有什么特色,既不像玉龙县背靠大别山可以种茶、发展绿色养殖等等,也不像苏杭有手工艺品制作产业,也没有什么明清古建筑群可以打造“古风小镇”;虽然靠海,但海边没有养殖场,啥也不养,渔民全靠天收。
花石村的问题就是千灯镇的问题。
小村距离千灯镇也就是四公里,不远不近。作为千灯镇下面最大的行政村,花石村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华东农村小村。地处长江北,靠海,不缺水,但地也不肥,种植水稻,亩产低得惊人,70年代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前几年换了高产杂交水稻,亩产翻了不到一番,平均500斤而已。
水稻现在正在抽穗期,成片的稻田绿油油的,看着长势喜人。
村长、村支书带着村委会几乎一半工作人员陪着新书记到田头看水稻。水稻的种植讲究温度、地力和农民的侍弄,锄草是个大件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在插秧到抽叶期间。野草会跟水稻争夺水分和养分。
姜明光蹲在田埂上,跟正在锄草的农妇聊天:家里种了几亩地啊,几口人啊,种得过来吗,去年的收成如何,一亩地要用多少化肥。
江省北方的方言跟皖省北方的方言不太一样,不过好歹也是能听懂的地步;农村群众普通话说的不好,年纪越大,普通话程度越低;村干部的普通话也不怎么样,不太热情,但对她也不可能有什么不满。
一上午看了好几家的稻田,又在村子里转了一圈。
农村因为要肥田,用的农家肥,也就是草木灰和粪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