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脱得一丝不挂,那么这个人一来不敢逃跑,二来不好意思呼救。再加上远离衣物,可以给犯罪分子更多的犯罪空间和心理保障。
什么是犯罪空间?有侦查员问。
我认为,卸装行为不同于剥衣行为。我说,前者和性犯罪无关,心理动机应该是劫财。试想,让被害人脱光之后远离衣物,一来被害人还指望可以回来穿衣服,不会逃跑呼救,二来凶手可以轻松地翻找被害人衣物里的财物,这也就是所谓有了更多的犯罪空间。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论断。陈支队说,不过,你怎么能印证你的推断呢?有什么依据吗?
我点点头,指着大屏幕上林涛照下来的足迹照片,说:开始,我们都被这两行伴行的足迹迷惑了。我们单纯地认为,这些足迹应该是凶手和被害人一起行走留下的伴行足迹。其实不然。通过这一处足迹,我们看到板鞋印压在了赤足迹之上,说明是赤足迹先走过去,板鞋印再走过去的。既然有先后顺序,说明板鞋印的主人,应该在赤足迹走过去的时候,在衣物脱掉的地方没动。那么他在做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搜刮财物。
那现场的湿巾,又是怎么一回事?陈支队还是对固有的证据不太放心。
我们在现场的时候也说了。我说,可以排除是郑三现场作案,也可以排除是有人蓄意栽赃郑三。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湿巾原本是被张兰芬揣在了自己的口袋里。我们别忘了,案发之前的几个小时,张兰芬和郑三发生过关系。凶手在翻找张兰芬的衣物的时候,不小心把湿巾从口袋里给翻了出来。这个动作,无意中误导了警方的侦查。
既然是这样,恰恰更加印证了这就是一起侵财的案件。大宝点头说。
开始我就感觉,这个湿巾是一个孤证,不能解释现场的反常现象。我说,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
现在连孤证都没有了。林涛说。
居然是抢劫黑三轮案件。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