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着秧田里,林立文坐在那“凳子”上,快速的拔着秧。一把秧苗拔到手放不下了,就见他从那“凳子”的前端抽出一根稻草,快速的把秧苗绑住。
绑好的秧苗也不像众人那样放田里,而是跟稻草一样放在“凳子”前面空着的前端处。一直到旁边一圈的秧苗都被拔完了后,他这才把那些绑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往田埂上抛。抛完秧苗,再瞧着他双脚稍微一用力,那“凳子”就带着他往前滑行起来。
一直滑到还未拔的秧苗附近,林立文双脚一点,“凳子”就停下来了,他再度开始拔秧。
把林立文这一系列动作瞧下来,众人立刻就明白那“凳子”的好使之处了!
要知道往常拔秧苗拔上一段距离,既要往后退几步去拿捆秧苗的稻草,又要往前行走。而秧苗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人踩在秧田里就跟踩在淤泥里一样,一踩一个大坑。不管是前行还是后退,都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
可林立文坐在那“凳子”上,不仅完全不需要那么辛苦的在田里踩来踩去不说,他还不用弯腰!
下过田拔过秧苗的人都知道,拔秧是最费腰的。
于是有人忍不住就问了:“大郎,你这坐着的是啥凳子?怎的这般好使?”
林立文等的就是众人的这个反应!
于是他停了下来,笑着跟大家介绍:“我把这个东西叫秧马,你们瞧我坐在上面,是不是有点像骑马一样?但这可不是凳子,是我特意想出来用作拔秧插秧时的一种农具……”
介绍的时候,林立文是特意强调“农具”两个字的。为的不仅是让大家摆脱“秧马”造型跟凳子有一点相似之外,也为以后他再做出别的东西时,众人不至于像今天先前那样去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