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袖口蕾丝上的蝴蝶。少女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许江同还用石膏捏出了外衣薄纱般的质感,可谓是含而不露地炫技。
另一件雕塑是他完工许久,却没有公开过展示的作品。许江同把锡纸、铝箔等材料裁成碎片,利用钢丝固定,一点点黏到空心玻璃球里,最后用特殊的透明液体筑满球体,把它们密封起来。
从正面看,钢丝的骨架错落有致,就像城市栉比鳞次、拔地而起的高楼。
但是配合灯光渲染,从高处俯看时,锡纸反射出明亮的光辉,与钢铁的阴影交错呼应,借助玻璃天然的球状构图,将视野环环拓开,一如夜晚航拍视角下绚烂的霓虹。
一球之间,气象万千。
许江同介绍说,这件作品的灵感源自他来到京州的第一晚。飞机即将降落时,他打开舷窗的遮光板,俯瞰整座城市。
这是他离家漂泊的第七年,晚上十点的京州灿如白昼,繁华忙碌。可对他而言,不过是几次夜航的中转站,毫无归属感可言。
一时间乡愁涌上心头,许江同拍下了舷窗里的画面,开始着手这件作品。
后来,他遇到了陶希洪。这个像大型犬一样粘人,想方设法陪他打球、哄他开心的男生渐渐给了他留下来的理由。
于是许江同又用石膏做了一双手,托住了这颗水晶球。至于这双手的主人是谁,恐怕就是独属于他的小秘密了。
“许先生,听说这是你最后一次用传统方法制作大型人像雕塑?”记者突然发问。
“对,”许江同淡然一笑,目光坚定地看向镜头,“我一直坚信科学是促使艺术进步的手段。既然有人研究过去,就应该有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