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唐安妮感觉自己义不容辞,她必须得为薯片打开销路。在一个大集体里,大家就该集思广益,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她给自己做了整整一晚上心理建设,终于鼓足勇气跑到公社说自己愿意接受采访。
话说出口之后,她又自我安慰,等记者过来起码得要几天时间,她还能再缓冲一下,不用那么紧张。
结果没想到公社书记直接手一指,笑呵呵地对办公室里的人说:“记者同志,你想挖掘留守知青和回乡知青的事例,我们这儿有个洋知青,你要不要采访?”
记者先是满脸茫然,听完公社书记的解释之后,立刻大喜过望:“要!这就是最好的采访对象!”
唐安妮傻眼了,为什么要跳步骤呢?难道不要给她时间准备吗?
记者已经拿出了采访本和笔,这时代国内还不流行依靠录音笔采访,大家信赖的都是速记的硬功夫。
“不用。”他斩钉截铁,“唐安妮同志,如果你方便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采访。你不用紧张,你只需要像平常一样工作生活就行了。等你有空的时候,再回答我几个问题。”
可怜的唐安妮就这样赶鸭子上架,带着记者回大队了。
好在记者同志说话算话,没有追着她问个不停,就是跟在她后面看她上课,看她去工厂干活,看她跟供销社的同志协调发货。
问的问题也很简单,不过是她的人生经历而已。
比方说她之前在美国是怎样生活的?又到底是什么促使她选择来中国,开始从事下乡支教工作,而且一直留到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