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小航:笑,他一开始就说了,电视大学嘛。80年代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视大学。
嘉宾柯柯:我反对,最早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电视大学。从1960年到1966年,北京电视大学培养了5万多名学生。80年代的电视大学不过是前者的延续。
嘉宾小瑞:那能比吗。60年代的电视大学是什么规模?80年代又是什么规模?上课老师水平也不一样啊。
嘉宾柯柯:你对60年代有什么误解啊?当时的电视大学水平一点也不低。北京大学负责数学系和中文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物理系、化学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学院负责办预科。赵朴初、季羡林和王力这些教授都是去上过课的。你要是认为这个水平低,那我无话可说。至于规模小,那是因为生产力的限制。
嘉宾小瑞:你非要跟我杠吗?你难道不知道80年代的电视大学有多神奇?你说的这些名校的教授都跟着学的。当时大学课堂是以电视大学为主,专业老师只能充当辅导员的角色,在教室里负责给没有听明白的同学答疑解惑。有的时候,因为电视讲授的知识过于先进,一位教授解决不了学生的疑惑,整个教研组的人共同讨论,反复揣摩,将录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最后才敢给学生做解答。你刚才提到了这些大学还有教授,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这在全国都达成了共识,我们必须得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不能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更多的时间了。这样,你还认为80年代的建设大学仅仅只是在60年代基础上的延续吗?
嘉宾小航:当时应该是全民都上过电视大学。为了方便大家上学,那会儿国家好像还拿出了专项资金,硬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村村通电。几乎每个大队都有1~2台电视机,这些钱有的是国家专项基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城市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大家掏腰包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条件。这种规模和速度,就是放在眼下,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能实现。
嘉宾秋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