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过来,机场在咱们车站设了个临时售票点,有航班去北京。”
三人赶紧跟上,一路小跑到个亭子间。那里的确有个人坐在桌子后面,正在翻手里的时刻表,前面倒是没什么人排队。
车站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介绍:“同志,这几位同志要买票去北京,麻烦您接待一下。”
那人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时刻表,态度亲切地询问:“你们三人都过去吗?去北京的话,机票是28块钱。”
这可比坐火车贵多了。现在农村一个社员年底都未必能从生产队分到28块的现金。
但他们谁都顾不上心疼,直接掏腰包准备买票。
然而光有钱还不行,必须得有县团级以上单位开的证明,他们才有资格买票。
机场的工作人员相当耐心地解释:“不是我们故意设门槛,而是有规定,得县团级以上的级别才能买机票。我们国家的飞机少,航班也少,只能集中资源尽可能满足最需要的人的需要。”
他说的是大实话。
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人都很少离开家,几乎没有出行的需要。要坐飞机的,基本都是公干,而且是非常紧急的公干,自然有相应级别的单位开证明。
三人都傻眼了,他们现在都是学生身份,哪儿来的行政级别?介绍信倒是研究所开的呢,可也没办法证明他们有资格买飞机票。
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也急了:“同志,你帮帮忙,他们都是大学生,回学校参加研究生复试的。”
原本机场的人还在为难,一听到“研究生复试”5个字,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