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出了不少的本事。但和公文政事相关,闺阁女儿家是能接触这些的吗?是经常能接触这些的吗?
杨宜君过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践’机会,但她确实有意接触过这些东西。
比如杨家就是播州的土皇帝,播州虽小,但政事、军事一样都有啊。还有蜀国的国事,她也经常通过《大公报》的渠道搞第一手内幕,仔细揣摩...她甚至还收藏了两箱旧唐宫廷所藏的奏章。
这种东西,国朝时肯定都是收在宫中专门的地方的。但前朝飞灰,就有可能流散...特别是旧唐唐末乱成那样,而且旧唐结束之后并没有立刻续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是中间乱世百年,这就更让旧唐宫藏容易流落民间了。
此时古董金石之类,都只是极少数士大夫的爱好,这种前朝奏章更别说了。如果不是对研究历史有兴趣的学者,根本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所以杨宜君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钱,但她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靠着这些东西,她学了很多书本上不会有的为政从事之道,至于如何整理公文、检查批示、写东西,反而是所得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了。
至于杨宜君的才学,那更是四十人中最扎实的,一骑绝尘的扎实...现实就是,女子中有很多才女,她们写诗作词是真不让男子中的佼佼者的。但论到此时被当作真正学问的那些东西,和《论语》《春秋》等等有关的,女子中几乎没有真正能和大学者相比的。
女子中有机会读书的本来就少,这少数的一点儿人,还会被限制,不能学那些老学究眼里真正的学问。而到读书的女子本身,也大多更喜欢写诗作词,而不是埋在故纸堆里做学问——那些东西很少有人能真的觉得有趣,男子必须要学,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些出人头地,参加科举,去做官啊!女子又没有这种‘压力’(机会)。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