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乔卿久瘫倒在桌面,指尖滑着手机屏幕,“因为蕴蕴送我漂亮裙子啊。”
可以,逻辑大师。
闻越蕴这次亲自去苏州实地考察了小半月,发现了苏绣式微最重要的几个原因。
秋冬季的苏州旅游业式微,天气亦阴冷,行业内传承青黄不接,多家绣庄绣工的年龄层都在45至60岁区间,少有年轻绣工,体力与气温骤降易生冻疮,使得秋冬季产出更少。
而苏绣的评定标准是“精、细、雅、洁”,精细技艺贯穿始终,要从手勾稿勾线开始,极其考验美术功底,是周期慢、回报慢的工艺,非常讲究慢工细活。
多数人要钻研十数年才能达到专业级别的水平,即便如此,技艺好的绣工年均收入折合下来,月薪也只有五六千,一般的则只有三四千,对于那些位于行业金字塔中下端的绣娘来说,与她们大体量精细劳动对应的则是微薄且没有保障的弹性工资。
技艺水平难以迅速提升和薪资待遇都成为了吸纳年轻群体进入行业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不是没有年轻人尝试过“自救”,闻越蕴这次就结识了位很有想法的绣娘,叫苏凝。
苏凝祖代都是做苏绣的,从前是前店后坊的夫妻店,多年扩张后变成了间小小的绣庄,她和闻越蕴的理念相和,都希望苏绣能够蓬勃发展。
当下的互联网直播平台兴盛,苏绣尝试过直播苏绣工艺,奈何一副绣品直播时间长,没有大热的爆点,平台限制流量,不少点进来的人看个热闹,销量平平。
苏凝不得不的让年近耄耋的外婆出镜劳碌,来博微弱的热度,看的人心酸。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