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绣行业面临着剧烈的内部竞争、作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机器绣充当人工绣品的问题, 导致苏绣发展出现畸形发展的局面,大大降低“苏绣集中品牌影响力”,预计在未来会严重制约苏绣的发展……由于本身工艺水平较高, 无法量产,不能采取精细化发展模式……传统作坊及厂家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未见合适宣传推广途径, 导致大众对苏绣的了解知之甚少……政策方面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扶持。”
屏幕上的“苏绣推广计划案”已初见雏形。
这些天钟浅夕每天等明外婆午睡醒来后同她语音连线,粗略地先完成了大致的方案, 再交由专业的人士润色开始注资实施。
接触苏绣这十年来, 钟浅夕对整个行业的了解极为深入, 这个行业已然式微到了某种被遗忘的边缘, 版权观念亦相对模糊,设计图案是可以注册版权的,但刺绣作品的版权难以界定。
由于传统苏绣的大部分作品取自自古字画, 并非原创, 本人不享有版权, 所以长期以来从业者们多数都在锻炼绣法水平的提高, 很少侧重设计水平的提高,会习惯性的跟风大师热卖产品。
明外婆曾有一副“雨霁天晴”,以沐城雨后的海岸与天际线照片为蓝本绣制,拍出高价后,满世界都是仿制色段的拙作。
当时钟浅夕很生气,趴在外婆膝上喃喃念叨,“她们怎么可以这样抄袭别人的心血呢?”
明外婆温柔的抚着她的发,开导道,“她们没有抄袭的概念,模仿是无意识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大家都要吃饭的,跟风无可厚非,浅浅不要再生气了。”
可她还是愤愤不平地鼓成包子脸,后来大一些了,自己刺绣作品也能够开始卖出价值了,见得多了,才真的发觉很多绣娘以此勉强果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