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今一家人都到了县里, 个个都忙, 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抽出空闲来的, 自然管顾不到家里的田地,田地里的东西就交托给族里一户人家打理,正是被柳晏平称一声六伯的。
说是六伯,其实已经没什么血缘了,只是同族,但这六伯家中田地少,儿孙多,常日里生活过得极紧,卫氏一家人到县里做起生意,六伯家里就主动寻上了门,提出帮柳家打理田地,适当给他们一些米粮就行。
他们家别的不多,就儿孙多,大把的力气。
这话正合得卫氏的意思,田地房产都是婆婆当年置下的,哪怕到了县里做生意,这些东西她也不愿意去变卖,便就和六伯家约定田地都交他们打理,收成五五分成,这样能帮补到这位六伯家,他们在县里一应米粮也不用全部靠买。
菜地就不收东西出借给六伯家种,家里原先养的鸡鸭也由六伯家接手,至于柳渔先前养的兔子,在县里开铺子其实不好养,族长家的孙女儿喜欢,讨了过去。
六伯得了那许多好处,就言明那些鸡鸭直接帮着养一段,隔一阵子柳春山或是柳大田媳妇如果回村里,六伯家的儿媳就会绑上一只鸡或鸭,带上柳家那些鸡鸭下的蛋和地里新摘的菜,叫柳春山或柳大田媳妇给捎到县里。
这六伯一家也是实诚人,棉花在此时虽不是前朝刚引进时那样论两卖的精贵了,可也是极值钱的,比米肉都精贵,斗米七十文,猪肉一斤三十文,这弄干净的皮棉却值一百五十文一斤,便是棉商来收购也能出得一百三十文,柳家人这一年是近八月才一家人去的县里,田地他们家是临到收成的时候接的手,自然不肯要五成,今年的棉花他只要两成,来年才按五成分。
因而等棉花收了,六伯一家人把原棉细细清理干净,处理成皮棉,前几天看到柳晏平回村便打了招呼,报了今年的收成,说等过几天都处理好再用推车送到县里来。
一担出头,那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