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方向,老人瞬息已洞察一切,却难掩讶色,莞尔道:“怎会那幺快?时候不到啊……还有这诗……不该是这首啊……呵,倒是新鲜!”停顿片刻,老人似乎释怀,放下茶杯,大笑道:“人真是永远料不准的生物,时代的演进,没有谁能挡得住,就算天元,就算是神也一样……”庐江府,小院中,所有人脑里都是一片乱,陆云樵粗通文墨,听了四句诗,脑里琢磨的问题,只是白宫到底在哪里?是什幺建筑名楼?其他人文化底子深厚得多,都开始品析更深一层的蕴意。
“别故国”、“孤身”、“赴大洋”,这些带有悲怆意味的词句,不光让项西楚、宋清廉心头一沉,感受到一股壮士去兮不复还的决绝,更从这份决心里头,品味出抱持觉悟,将要干一番大事的轰烈壮怀。
这也恰好呼应了后两句的“三争”、“九斗”、“权位”之语,可以想见,诗中人离乡背井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是何等惊心动魄,争权夺利的生死历险,而其苦心孤诣所斗争的所在,很可能不是江湖,而是……朝堂!渡海前往异地朝堂,这固可说是良禽择木,另谋发展,但与诗中悲怆、决绝的意味相映,却更可能是一种不能见光的潜伏。
此诗中所赞颂的,很可能是一名孤身潜伏异国,入庙堂、掌朝政,只手操控天下风云的大人物!如此壮怀,如此手腕,纵然诗句寥寥,却已足够他们想像这位大人物的风采,对于同样置身黑暗中,满腔壮志郁郁不得舒展的谋逆之人,这类人物格外引起共鸣,项、宋两人胸中豪情激越,真恨不得为诗中人痛饮一杯。
……更重要的是,他斗争的对象……是“蛮夷”!这简直是文明的灯火,所有儒者的楷模!神思飘荡,吟诗声传入耳中,如暮鼓、似晨钟……“……胸怀千古太平计,身负万众忧念牵……”这两句,再一次拔高了全诗的层次,那位先贤的伟大胸襟,似负手观千古,胸怀世局,不忘故国同胞……李东壁抚须沉吟,与两名师侄对看一眼,俱是相同的念头:这位大人物姓谁名谁?为何我从末在书中读过?如此人物,史上岂会无名?岂会不留名后世,为人所知?难道……因为其潜伏者的身份,他活跃在幕后,以不同的面目,甚至躲藏在其他人的身后,致使历史上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千古悠悠,因此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