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陈哲年的汇报后,齐政惊讶的抬起眉毛。
所谓“产卵场”,是指鱼虾贝等交配、产卵、孵化及育幼的水域。
自然界中,除了少数特定的鱼类繁殖不受水体环境限制外,大部分鱼类产卵均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及水文因子),譬如不同的水域底质(泥沙,砾石,岩石,水草等),流速(决定卵是否沉浮,进而决定是否缺氧),水温(每一种鱼都有适合产卵的水温)等都是影响鱼类产卵的重要因子。
人类的活动但凡影响到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因子,就会让产卵场遭受破坏或者丧失,比如挖沙,清淤,清除水草。这也是很多鱼类纷纷走向灭绝的原因所在。
陈哲年深知此点,侃侃而谈道:“没错。经过多方研究后,我们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国家的海洋牧场建设不能照搬美日韩等国的经验。”
“首先他们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他们的海洋牧场是集鱼和增殖。而我国已经面临无鱼可集的窘境。所以,从目标和效果来看,美日韩的海洋牧场强调的是增加捕捞量,而我国更需要兼顾修复生态环境和增加渔业资源量的功能。”
“修复生态环境”很好理解,这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而“增加渔业资源量”,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工增殖放流。
对此,陈哲年摇头道:“首先是放流的量很小,难以真正有效地补充自然生物资源。其次,全世界放流的生物有180种,平均回捕率只有8%。我国则更少,据估计只有3%~5%,经济上不合算。再次是有基因污染风险,不合理的放流会导致养殖群体对自然群体形成基因污染……”
“所以,我们认为,改善渤海海洋环境、优化渤海海洋生态的关键环节,在于重现渤海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也就是所谓的‘三场一通道’功能。而其中,破坏最严重,最亟待恢复的就是源头的产卵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