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中科院微电子学院,即使是有钱也买不到。”陈建章激动的表示道。
“国外一流的农业生产公司,已经建立了草莓、西红柿、谷物等ai生产模型,理想状态下,生产者只需要选择提高产量/提高品质,系统便会给出生长环境调节的建议,甚至是自动化操作调控。”他唏嘘道:“问题在于,这套国外的系统无法适应国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且国外也很难开放这套技术模型及api接口给国内。即便采购回来了这套软件,也是‘只有大脑,没有脑细胞’。”
他像是要用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举说服齐政,完全不留插话的空隙:“国家科研投入增加了,在作物关键基因挖掘、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也启动了不少重大项目攻关,我好不容易才筛选出了一批靠谱的科研项目,都是我们实验室投入很薄弱的环节,现在不追加投入的话,后面想加都加不进去……”
齐政揉揉额头,只觉科幻的农业一点都不香了。
陈建章说的有道理不?
很有道理。
技术突破都是靠砸钱砸出来的。
嘉谷实验室在数字农业的底层研发方面,并没有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种等领域上的强势。
老实说,嘉谷能落实农业科研联合攻关计划,一来是嘉谷的强势市场地位,毕竟你的成果再先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快速转化,那也是白研究了。
第二个原因就更简单了,那就是老生常谈的钞能力——嘉谷能出得起钱。
如果说,天底下什么人最能花钱?
那一定是科学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