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一个又一个名字被书盛大声念出,由中书令誊抄至黄纸上,直到三甲名单尽出,由小太监将誊抄完毕的黄纸送到宫门外的皇榜张贴。
此时此刻,无论是宫内文华殿的举子和大臣们,还是宫外所有的文人和看热闹的百姓,都在翘首以盼。
等在皇榜外的读书人中,除了单纯看热闹和好奇状元与三甲文章的人,还有大量进士落榜的举子,在皇榜附近徘徊。
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学问和文章水平极为自信,根本不愿相信自己这般人才竟然落榜,纷纷聚集在宫门之外,希望能讨个说法。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些举子大多眼高于顶,看旁人的文章只觉平平无奇,认为自己才是文曲星下凡。
淮州陈氏的陈沛阳,也是这次科举落第举子中的一员。
考试当日,他对着试题苦思冥想,虽然明白要往称赞朝廷政策上靠,但他打心底不认为陛下的主张是正确的,勉强的违心之言,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伦不类。
落榜后,陈沛阳极不服气,他寒窗苦读十余载,院试、乡试连中两元,特地被陈家家主从旁支接回主家培养,对他寄予厚望,自问不是惊世神童,也至少是在世大才。
结果,仅仅只是因为没有吹捧皇帝,就要落榜吗,凭什么?
这种科举太不公平了,根本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读书人!
陈沛阳憋着一肚子火气,就等着看那些靠吹嘘拍马上位的进士们,文章张贴出来,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
淮州是文人之乡,每年应试的举子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还多,陈沛阳认识的同窗不少。
大家相互一通消息,才发现淮州举子在这次科考中,入围前三甲的比往年少的多,几乎跟京州宁州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