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役一起去了官衙门了解情况。接待他的人也不是官老爷本人, 而是一个已经有些年岁的老文?吏。
其实, 越跟官府的人熟悉后,安父就越明白这年头的读书人有多苦。
以前还在昌平镇时,不管是安父还是街坊邻里, 都觉得读书人天生就高人一等,尤其是还住在南街时, 房东家的独子格外有出息,才十几岁就成了秀才公。哪怕后来乡试失利了,但不满二?十岁的秀才公放在小镇上,就是让人仰望的存在。
但也仅限于小镇上了。
别说府城了,哪怕是在县城里,秀才公都没那么稀罕了。要知道,童生试是每年都有的,偶尔还会出现一年考两次的特殊情况,像上一届的乡试之前,县太爷不就加试了一场?
至于通过的人数,乍一看倒是不多的,一般都是几十人,人数会有些波动,但正常来说是不会超过百人的。
再算上每年都有的岁考,会采取末位淘汰制,每年都有几个倒霉蛋,因为屡次未通过岁考而被革除秀才功名。当然,像这种仅仅是因为没通过岁考而被革除功名的,只需要再考一次童生试,仍然可以取中?的。
总的来说,以洛江县为例,居住在县城里的秀才公,少说也有千人以上。
这其中?,有多半还是以科举为终身目标的,毕竟真要是放弃了,一般都会早早的离开县城,转而去附近的小镇上开个私塾学?馆谋生。
而若是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府城……
安父打从心底里心疼那帮子读书人。
就不说别的,此?时跟他讲述十年前发生在梁曲县灭门惨案的老文?吏,就是个经年的老秀才。这位也算是安父的熟人了,先前就没少帮着讲解一些案子,说话条理?清晰,语速不快不慢,而且对于那些案件可谓是了如?指掌,看得出来是真下过苦功夫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