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大声些都会不合宜。
晚上我们借住在舅舅家里。舅舅继承了祖业,在城东的石板巷里开一间裁缝店,一家大小就住在裁缝店的后面。与末日繁华的平海路比,石板巷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充满市侩平凡的快乐。虽然由于母亲早逝,舅舅多年没有和我们来往了,但和一般小市民一样,对有文化的人是充满崇敬的。舅舅舅母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给父亲歇脚,又把表弟赶出来去屋顶下闷热得可以蒸馒头的阁楼里住。晚餐弄得人仰马翻,舅母杀了一只肥鸡,舅舅端出绍兴花雕配上卤猪头肉,对着父亲的清高冷脸还频频劝酒。父亲虽然寡言少语,饭后表弟向他请教学问,他还是关上书房门和他促膝长谈了一番。临走时舅母塞给我一块城里时兴细花料子,嘱咐我下次再来。
我回南岛学堂的那一天,秀燕来向我宣布好消息:“傅夫人说,今年七夕又请了小妙仙来唱戏。”
秀燕和我同年,都是十六岁。渔民总是十分信奉神明的,村子里不论多穷,总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龙王庙,而南岛当地还有七夕办成人礼的习俗,父母要领着满十六岁的儿女去庙里供奉祭品,宴请亲友。父亲是外省人,并不看重这些,七夕这一日对秀燕却是极重要的。
秀燕又怨念地喟叹:“我娘在醉仙楼包了宴席,可惜赵德容今年也十六岁,一定也要办宴席的,到时候肯定又要和她碰上。”
我开解她:“那我们溜出来,去隔壁戏院看戏。”
秀燕拍手:“好好!今年还是演《梁祝》。我娘说,傅夫人原本要挑一出更喜庆的,还是三少爷执意挑了《梁祝》。”
秀燕常爱八卦傅博延的小道消息,比如他春天那次回南岛探母亲的病,没过几日很快又回上海读书,傅博延在上海就读洋人办的大学,光是学杂费就不得了,出入的同学都是上海滩上叫得出名号的人物。
秀燕每次说到傅博延,无不是看赵德容好戏的心态,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