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下乡政府人员,聚集各组干部党员,二来也可以拉动当地乡村地经济。
竹林面积足足万余亩,覆盖率达百分之90以上,风景区最高处海拔700多米,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左右,即使城市里酷暑难耐,这里也凉风习习,鸟语花香。
他们的老家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山坳,比景区的瞭望台海拔要低150米,掩藏在深山老林里。山坳里总共十几户人家,每家有着自己专属的田地和竹林,田地一般种植稻谷,番薯,玉米、花生和油菜花等农作物。
山林里成片的竹和木几乎是所有人家赖以生存的谋生物,八寸九寸的大竹可以直接卖,长得磕碜坏死的,柴刀劈成一定的尺寸整整齐齐二十片一捆也有人专门收,刚砍下的竹枝用细铁丝加工扎成竹扫帚,也有另外的价钱。木头就更珍贵了,不同种类的价钱不一样,用途也很广泛,房子地基,桌子椅子凳子,各种家具都可以做出来。
原材料这么足,但山里的人们天性散漫本分,很少有自己加工竹制品和木制品的。前几年,还没有外出打工习性的时候,大家还会做些竹床,竹筛,箩筐,凉席,躺椅等普通的用具,但这些手工艺品费时耗力也卖不出大价钱,久而久之连编织手法都忘却了。至于木工,因为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工具,山里的木匠永远都是那几个人,嫁娶时才有个订单做个桌子柜子的。
山坳隐蔽在树木与竹林间,自然山民们的生活也简单规律,基本上自给自足,每户人家在屋舍附近都有几小块松软土壤的菜园子,培育瓜果蔬菜,茅房里养有肥猪大牛,土鸡土鸭。
道路是泥巴和石头修葺成的,并没有直接通向屋舍,汽车只能停在山脚下一个敞坪。敞坪四周堆有竹堆,还有袒胸露背的中年和老年汉子用山刀对长竹进行加工,夫妻两下车之后就礼貌地打了招呼,宋华民拿出准备好的黄鹤楼派烟,谢芳教儿子称呼叔伯爷爷,汉子们一概脸上露出热情好客的笑,接过烟夹在后耳,和这叁口交谈起来,叁言两语间立马有人坐起东道主,要张罗晚饭。热聊了十几分钟,一家叁口这才搬起东西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