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他们怎么肯定史大人回京后一定会到处拜访?”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哪个外地官员进京后,不是到处送礼下拜帖、拉关系的?哪怕没有这份“锐意进取”之心,也总有老师、同窗或者亲戚吧?但凡你拿着手信,随便上个大官的门,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就可以安排上了。
可惜,杨党还是不够了解史唐。也不怪大家对他如此陌生,在史大人不到四十岁的人生里,有一大半都在宁古塔开荒,别人能熟悉他才奇怪呢。
连当初陷害了他的杨党,都一时没能想起来这是哪号人物。
杨党迫害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在那些真正的大人物里,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什么大事、当年官职也不够高就黯然退场的史唐,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更不用提史唐还有长达十数年的政治空白期,这样的人不管当年再怎么有本事,如今也肯定都废了吧?如果不是他之前上奏的那本有关官商改制的《赋役疏》,连亭也不敢相信,他竟没有被岁月蹉跎掉所有的脑子。
事实上,除了脑子外,史大人的风骨也没被磨损多少。
和廉深这种世家子、詹大人这种耕读世家不同,史大人是真正的苦出身,老家穷乡僻壤的程度与镇南有过之而不及,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洼地。洼到什么程度呢?自科举诞生的二百一十五年间,他们当地不要说进士了,连一个举人都没有出过,距上一个秀才诞生也已经过去了八十余年。
自小聪颖、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史大人,那都不是全村的骄傲,而是整个郡的文化独苗。是真的被乡里乡亲你一个铜板、我两个馒头给攒着供养大的读书人。
据说,史大人当初考上武陵书院的消息传回郡里时,连当地的县太爷都惊动了,拨了县衙里当时仅有的一辆半新不旧的牛车,把他千里迢迢送到了武陵,生怕他因出身露怯,而在书院里的日子举步维艰。
但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