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唐朝,从其能在开国后连续三朝繁盛就能看出,这是律法严明打下的基础。
因为国家不像一个村也不像单一的家庭,是很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各型各色的人,若是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约束,那么就会如野兽一般相互厮杀掠夺,强者蚕食弱者,而之后强者之间又再次角力,这绝对是不稳定因素。
至于唐朝为何会因藩镇作乱最后亡国,在谢良臣看来不是法度出了问题,而是律法没能约束到权利。
所以谢良臣是赞成以法治国的。
不过考虑到古人的接受能力,以及儒学如今的地位,他还是以孔子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了中心思想来阐述观点。
也就是说,他仍然赞成把以“德礼”教化百姓作为最终目标,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用刑律让他们明白自己所犯的罪过,并进行深刻的反省,这是手段。
所谓知耻而后勇,那首先就得知耻,而让他们知耻的最好方式,就是为自己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写到这,谢良臣自己的观点算是阐述完毕了,不过要想打动主考官亦或者皇帝,仅仅这样仍然不够。
因为不论官员也好,皇帝也好,他们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也就是要对控制时局和国家有用。
因此谢良臣便又开始写这样做的好处。
原本的维护了社会公正被他放在了最后,首先他写的就是,以“德礼为政教之本”来制定律法,这就保证了百姓们对“三纲五常”以及“天地君亲师”这种等级的进一步确认,这是有助于帮助朝廷治理国事。
其二, “刑罚为政教之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