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比如,虽然它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好像已经点题,意在说本书主要阐述作为人的修养该如何,可实际却已经开始论政,因为其中很多说法其实都是站在统治君主的立场来讲的。
比如王朝要求士人需“明德”且“至善”,而且士人不管是“修身”也好,“齐家”也罢,都要把“治国“和”平天下“作为终极目标。
谢正已经考教过谢良臣的学问,发现他虽然理解文意很快,但是对于书中原文却有些马虎,具体说来就是他觉得不必全书都通篇一字不漏的背下,只要理解透了文章意思即可。
对于他的这种想法,谢正也不说其他,只给他讲了光是考秀才需要考哪些内容。
简单来说,要想考中秀才,需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而每场又会再细分考教,不过要想考中秀才,总体的基调还是要基本功扎实。
例如县试,一般分三场进行,其中前两场几乎都是在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具体表现就是有大量的“帖经”题和“墨义”题。
即类似现代的填空题,试题随意从要考的书里抽取原文,然后空出部分字句,让学生填写完整。
而“墨义”也差不多,考官会根据考试范围,从遴选的文章里编出若干问题,并要求考生用原文回答。
所以总的来说,考秀才或者说考童生,主要功夫还是在“记诵”上。
至于后面要考的辞章和政见时务,只要考生能熟读且流利背诵文章,在论政时能引经据典,基本也不会答得太差,那么要过县试和府试就不太难,这也是谢正自己的经验之谈。
听他说完,谢良臣顿觉头上黑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