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成功”获益最大的是迪博,才刚上任就取得了巨大的功绩。
《环球时报》驻巴黎记者小详,看见了法兰西《世界报》的头版头条,首个反应——
“现在连世界报也开始搞抽象了?”小详的样子困惑。
“迪博的鼓舞,翻译作品让法兰西充满希望”
主标题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副标题:“顾陆为鼓励朋友的作品,鼓励了所有法国人,属于每个法国人的《给迪博书》。”
“ulu,就是顾陆,推翻巴士底狱纪念日时,这名字也短暂的出现了。”小详接着看,本以为是搞抽象,没曾想内容比现实内容更夸张。
一个华夏人让法兰西重新伟大……哦不对是备受鼓舞,哪怕有理有据,小详也要出门查看消息的真假。
到达书店,那黄色封皮的书籍格外惹人注目。
确确实实都是法国人在购买,并非是在法华人。
小详观察了很久,也利用报社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几个买书人。
“听朋友推荐,来购买的”“我有个朋友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听说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等等。
也没那些报纸说得那么神奇。
紧接着小详又在推特上查看相应的关键词,互联网都是在分享这本书带给自己的勇气。如果只看互联网,好像大部分法兰西人都被《给迪博书》鼓舞了。好熟悉的新闻统计手段,底层失语,互联网的小部分代表整个国家的大部分。
“这样下去,这本书会成为国外的《狼道》《断舍离》啊。”这两本书是最常见的实体书,只要有一个小书柜的家庭,基本都能瞧见。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华夏作家的作品在海外收获如此的高人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