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就被挤爆了。
邹榆心想买台冰箱, 跑去百货大楼连门都没挤进去, 最后还是通过青松才买到的。
不止邹榆心,家属院不少人都是直接找青松买的。
八十年代冰箱需求量日益增长, 国内品牌的冰箱是用进口压缩机等零配件组装销售的。因为制造门槛很低, 省里有几十家冰箱工厂,质量参差不齐。
为控制这种情况, 规定只有定点单位可以获批进口压缩机, 并且进行广告宣传。
那几年冰箱厂倒了一大片, 据说, 好几个小老板一时没想开,纵身一跃,撞进了水泥地里。而没倒的冰箱厂,多是搞到了进口压缩机的货源。
青松就有进货渠道。他和六子混街头,不差信息源,差的就是运气。
他们先只是赚个倒手的差价,后来看人人都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里学游泳,于是脑袋一热,登记注册了青松牌电冰箱厂。
他们在小南城外/围租了个废弃的便宜厂区,自己进了批进口压缩机,装配了生产线,请来模具师傅,一切顺利,第一单就是三千台。
接着,他们踏着88年抢购浪潮,借电冰箱售空东风,创利润八万,一下子还掉了信用社六万贷款。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能大富。
六子清掉家里的债,把老房子稍微粉刷了一下。青松则拿着剩下的几千块,说想买房。
六子说:“买啊,借钱买,买了就去找冯蓉蓉。”
两人躺在厂区宿舍,枕下是陡然逆转的命运,心脏和呼吸活蹦乱跳得不知要往哪儿安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