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生离吗,这个陪朕就是说要守灵的,抱持这样想法的,自然大多是良妃一脉族人的派系,另一种就是反对殉葬制度的有良知者,他们天然就抵制这种不合人道的行为,也是上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争论结束于新帝的一锤定音,早朝上,新帝严厉斥责了一些人,用词是文绉绉符合帝王学,但翻译过来,主体思想就是,先帝英明神武,是个仁慈的人,是个有大爱的人,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现在先帝是去了,但是朕是先帝的儿子,朕必须不同意你们曲解了先帝的意思!那些不停上书的人,居心何在啊?是不是连朕的话也不听了?
如此这般说了一通之后,反正良妃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角色,朝臣们也就歇下来了。
这样一来造成了两个效果,一是臣子们看出来,和杀伐果决,初登基时动不动就造成流血事件的先帝不同,现在这位新登基的建平帝是个比较心软的帝王,不仅护着良妃和五六皇子,甚至连大皇子二皇子这样和他有过竞争的人,也没有找借口杀了,而只是说他们疯了,圈禁而已。
二是,令良妃母族的人心悦诚服,再也不起幺蛾子,愿意踏踏实实跟着这位新帝干,本来嘛其实他们也知道,有大皇子和二皇子两位悬在头上,五六皇子的机会本就不大,只是搏一搏看能不能单车变摩托而已,搏不过就算了,于是算了。不仅如此,五六皇子一个月后从府中发来上表,给个机会愿意叩拜新君,建平帝也给了,于是五六皇子进了宫,一下午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清楚,反正这两位皇子出宫的时候,据说是红着眼眶的。
以上是正面效果,也有人不满的。
比如一些臣子就认为建平帝过于优柔寡断,难成大事,良妃就算了不过一女流耳,谅五六皇子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可他千不该万不该,是不该连大皇子和二皇子也放任了,这两位皇子,其中一位长子,一位前太子,都是皇位有力的争夺者,现在是式微了,可是难保以后没什么想法,就算他们本人不再有想法,他们的幕僚或者亲族势力也会逼着他们有想法,总之是后患无穷。
但总的来说,除去这些真心为朝廷殚精竭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