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看到这样万国来朝的场面,萧景曜都忍不住脑洞大开,以后会不会有文人写本有关于海外之人前来东土取经之类的著作。想想都觉得有趣。
现在文人也诗兴大发,受到的外来冲击有点多,知晓了那么多海外之事,简单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能不让他们诗兴大发吗?
萧景曜看着文人们出了一本又一本的诗集,都想为后世的学生哀叹。那些诗集萧景曜也看过,摸着良心讲,质量非常不错,几乎每本都有能入选课本的佳作名篇。反正后世学生背就完事儿。
就是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回路是如何曲折,明明萧景曜并没有去参加他们诗会,也没写过任何关于海外的诗词,但这帮家伙仿佛都商量好了似的,在诗集的序中全都特地提到了萧景曜,都说要不是萧景曜一力主张开海禁,现在大齐也没有这般万国来朝,名震寰宇的无限风光。
萧景曜:谢得很好,下次别谢了。后世学生看到这一篇篇序估计又要拴q住了。到时候一提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萧景曜都能想象出后世学生的哀嚎,怎么老是你!
想到那个画面,萧景曜就愉悦地又多干了一碗饭。
随着大齐和海外各国的来往逐渐频繁,大齐官员对出海也没有那么抗拒。有些年轻人甚至就是奔着鸿胪寺而去,毛遂自荐前去海外教化馆当教谕。
让萧景曜意外的是,主动出海的,还有长大后被永嘉帝封为宁郡王的先太子遗孤。
宁郡王和太子也算是交情不错,永嘉帝十分照顾这个侄子,太子当然也会同他亲近。小汤包这个太子伴读,对宁郡王同样不陌生。
见萧景曜意外,小汤包可算是抖起来了,得意洋洋地望着萧景曜,眉毛都快飞到脑袋后面了,“我知道!他有时候同太子相处时,还有些别扭呢!”
萧景曜秒懂。
太子也懂,但他们的情意也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