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学社学都如此,闵州的书院自然也就兴旺不起来。闵州本来就没出过多少官员,也别提办书院的事儿了。
就算有夫子,也没钱建书院。
但现在各地抓经济抓得热火朝天,老百姓们也明显感觉到来闵州的人变多了,他们的日子也宽裕多了。他们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却知道家里有钱了,看看能不能供个读书人。
华夏人对读书的热情,大概也是刻进dna里的。
萧景曜觉得他们这个想法很不错,尤其是闵州系的商人,看到海上贸易这么赚钱后,聚在一起商量一番,开始琢磨建书院的事儿。他们这些做买卖的人当然是不能去给读书人讲课的,但他们可以出钱啊!
没有书院?花钱建。 没有夫子?花钱请。没有读书人?那必然不可能的,只是多少的问题。实在不行,也不是不能花钱搞定。
萧景曜都没想到闵州商贾们这回这么上道,竟然不用他提示就能想到建书院兴学校之事。还是后续庄明来找萧景曜喝酒时,笑着提了一嘴这事儿。
庄明的消息最为灵通,梁千山护送康王等人出海,萧景曜偶尔也会和庄明聚一聚。庄明这次就夸起这些商贾们来。说他们比四大家像个人多了,好歹赚了钱还会惠及家乡。
萧景曜先是一愣,而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成熟的肥羊,拥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都不用萧景曜薅羊毛,他们就把自己的羊毛薅得很不错。
梁千山和庄明越看萧景曜脸上的笑容越觉得这家伙心里肯定没盘算什么好事儿,
福安港口一开,大齐半数商贾,齐聚闵州。大商贾,腰缠万贯,付账从来不问具体价格,问就是拿出一锭银子不用找。刻板印象来自庄明和梁千山,据他们所说,他们见到的商贾,大多是这样,还十分热衷于给他们送东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