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考试是数千年来,学生们逃不开的‘噩梦’。
*
杨小藜精神一振。
因她听到乐城郡公说在前面的那句:每回考试绩优者,皆有额外的银钱量米作为‘奖学金’。
其实关于念书,杨家母女是发生过分歧,甚至算是发生了一次争执的。
杨母的意思是,哪怕日子再苦,女儿若有机会必然得去读书识字。
看看抄报铺里的女娘就知道了——她们也不避讳出身,直言道她们中许多人,原本也是家里因荒年,甚至只是觉得略有点艰难,就把她们卖掉不要的。
如今读书识字,做抄报的工作,也能养活自己了。
可是……
“我不留在铺子里,阿娘一个人忙不过来的,必要影响铺子里买卖。”
杨小藜这话是实打实的。
别说十岁的她又能收钱记账,又能看铺子,基本就当个大人用了。哪怕五岁的她都已经做许多活了。起码可以帮着拿拿递递,让阿娘少跑两趟少弯几次腰。杨小藜知道因生她落下病根,阿娘腰一直不太好。
依旧是抄报铺的女娘,来细细说与杨家母女:“学校不但不收银钱,你若是有本事,还能赚银钱。”
其实女校每人补贴一千一百文,这个数字不是随便定的,这事儿还请户部专员来算过的。
既不能少到养不活一个小娘子,但又不能多到引起人的贪心,想这种法子把女儿塞进来诓骗这份月钱。
一千一百文,正好会有一点盈余——必需得有一点的,因许多女娘在家里,是要做针线纺织,又或是要为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