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法坛前,那名老僧惊愕地看着涌进来的人群,以及被百姓的愤怒波及到的门徒。
“皇后……”那老僧还未来得及报上法号,便被众人推开。
陆昭命人给刘光晋松绑,将其扶起,护至身后,目光则掠至法坛左右两面黄色的旗幡,随后道:“取笔墨来。”
韦如璋取来木匣,里面已有呈放好笔墨。
陆昭取笔沾墨,命人将旗幡解下,书写完毕后,方让人重新挂回去。
“百年古刹千年债,一座金身万姓粮。”陆昭漠然看着法坛周围的僧侣,“百姓所居之地,永不设立僧曹!”【1】
在元澈到达汾阴的前一晚,皇后率人前往汾阴搭救刘光晋的消息便传到了。然而还未等他问责徐宁等人,又有一个消息令所有随行人员都无比震惊。
豫州刺史王襄因病请辞刺史之位,由行台代执豫州事。而王襄则坐舟船,已开赴洛阳。
当日,陆昭亲自在洛阳城郊外迎接。此次迎接不光有官府仪仗,更有大量百姓相聚围观。毕竟司州饥馑之年受豫州之惠甚多,且王襄暂治洛阳时,也是实实在在为民做事,因此颇受爱戴。
不过围观民众聚集于此,内心也抱有别意。
百姓如此欢迎王襄,也是因为王襄将豫州职权交给了行台,行台有了足够的底牌,反抗增设僧曹自然也有足够的底气。因此见到王襄车驾时,众人皆高呼其为“司州王公”。不过朝野也不乏批评的论调,这又是一个方镇私相授受、以私恩凌驾于公义之上的循例。
王襄到了这把年纪,对于时评如何早已不甚在意,然而在听到百姓沿途盛赞,抛花掷果的场面,不禁泪盈眼眶。
待见过陆昭后,王襄被人搀扶起身,慨叹道:“来日臣或因以私害公戴罪狱中,然即便桎梏加身,镣铐冰冷,仍不忘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