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朱靖坤这种皇子接受的教育与普通士绅不同,甚至于实际做事的官员都有很大不同。
事情的具体结果如何,对他们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已经习惯利用这个过程,验证和加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总判断能力的高低,其实是对社会运行逻辑的掌握程度决定的,也就是俗话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
去地方调研倒也不需要朱靖坤专门安排,提学官本来就不能常驻在三司衙门驻地。
本来就要在辖区内的各府巡视并主持岁试,检查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这里的学生包括已经取得功名的秀才,以及学校的学生。
天工朝以来,大明的教育和科举系统,正在迅速分化成两个互不统属的体系。
一个当然是传统的科举路线,朝廷不管启蒙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社学或者私塾学习甚至自学都行。
自认为有能力了的时候,可以请里正和一个秀才以及四个同乡共同签字保举,然后就能去去参加正式的考试了。
历经县试、府试、岁试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成绩比较优秀的,有机会直接调到衙门当吏员,同时也就有俸禄了。
廪生制度已经废除了,别说成绩好的秀才,就算是举人和进士,如果没有在衙门任职,也没办法从朝廷领到俸禄。
不过现在朝廷用人规模远超以前,所有的吏员都全部用秀才担任,并由朝廷发放俸禄,相当于廪生了。
成绩不是很好的生员,可以继续参加每年举行的岁试,衙门会继续根据需要选人进衙门。
同时也可以去参加乡试,通过之后就会成为举人,举人就有机会直接当官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