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印度早期搞铁器的难度想着比较低。
将这些偏远地区的工匠招来,与曾经当过工匠的老人合作,再加上朝廷和俄国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不算难做。
只不过,在所有的参与人员自己看来,他们现在搞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垃圾。
不但成本远高于大明货,质量还远低于大明货。
越搞越是没有自信心。
这其中甚至也包括大顺皇帝李策凌自己。
习惯了工业国家直接供应的产品之后,回到农业时代对应的自给自足式的手工业。
就像是从繁华大都市回到与世隔绝的山村。
李策凌早就已经决定,不会接受大明皇帝的命令,也肯定不会主动去顺天府请罪,那等于是自投罗网。
这些天都在专心盯着海上贸易的变化,以及本地的手工业生产恢复。
李策凌很快就发现,自己准备做的事情没有自己当初想的那么简单,大明朝廷对海洋和商业的控制力量远超他的想象。
自己当初以为,商人为了谋求利益,肯定会主动想尽一切办法,继续来搞走私和贸易的。
结果大明皇帝一道旨意下来,大明的商人真的不来印度了。
不管是商人自己不想来了还是真的来不了,都说明大明朝廷真的能控制住这种涉及利益的事情。
李策凌不是很明白,大明朝廷为何有这样高的能力?
其实这就是传统古典国家,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行政效率差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