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日照不足。
在中世纪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千年左右的时候,当地的种子收获比例经常只有一比二。
也就是春天在地里种下一斤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只能收获两斤粮食。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面,这个比例也在缓慢的上涨。
一直到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种子收货比才达到了一比四左右。
也正是因此欧洲才流行马耕,始终保持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没有办法精耕细作,因为没有条件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增加的产量抹不平投入的成本,边际收益极低。
由于缺乏粮食,再加上罗马灭亡之后,长期处于诸国混战状态,就没有出现过神洲古代的盛世。
所以西欧在近代之前人口始终不算多,始终没有达到马尔萨斯陷阱的上限。
如果观察整个历史周期内的人口变化曲线,神洲古代的人口曲线变化会显得非常有规律。
新王朝建立之后迅速上升,王朝末年断崖式的下降。
而欧洲的人口曲线,乍一看没有神洲王朝末年那样的巨大起伏,但如果放大了看细节的话,他就会变成一条心电图。
欧洲古代的人口不是真正的稳定缓慢上升,而是在持续的高速变化之中艰难的爬升。
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对于人口的期待是无限的。
故而始终能在教廷的要求下执行一夫一妻制,故而有对象征着未来人口的孩童采取普遍的轻判原则。
他们轻判孩童罪行的原因,只是因为孩童的身份,而不是孩童不懂事。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