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
……
一大早,朱教授泡了杯浓茶,打开电脑,先习惯性地打开了aiv网站。
相对来说,aiv上天马行空的化学论文比物理学、数学论文要少许多,每隔几天,就会有人宣布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其中固然有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更多的结论缺来自民科。
化学方面的难题知名度远不如哥德巴赫猜想高,所以每天搜索一下aiv,朱教授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研究。
一些论文会被业内知名的学者评审,从而扩大知名度,在知名刊物上发表的可能性更高。
其中一篇论文他看着挺眼熟,再一看作者,果然是顾熠。
这篇论文他不建议顾熠投那几家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投了对方也未必会收,知名杂志通常只考虑收那些改变世界的论文,顾熠这个研究太小,对方瞧不上倒也正常。
但朱教授很快发现,顾熠居然被业内一位很有名气的同行评审了。
对方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思、有独创性的研究,尤其在应用领域。
这位同行的名气是世界性的,他的评审自然引发了一些关注。
在aiv上搜索顾熠的名字,有《anew》和《jas》的论文,还有一篇通过了同行评审、正在排《natue》的论文,在同一个研究领域,顾熠的论文并不是质量最高的,至少他暂时没有被《natue》审核通过。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领域,顾熠的研究往往是起步最早的。
他提出了相关认知,这个认知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进而催生了更多的研究。
只是顾熠出成果的速度很慢,似乎没有处处领先一步的想法,除了前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