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深感愧疚。
不过这次我将行使盟主之责,组织中原武林共抗北金,望诸位能齐心协力,协助大夏官军将敌兵挡在国门之外……」待云凌雪讲明本次武林大会宗旨,江南一位世家家主道:「云盟主一腔热血,鄙人不胜景仰,不过两军交战是官军的职责,我们武林人士空有匹夫之勇,在两军阵前怕是也难有作为。
何况我大夏与北金对峙四十余年,虽说败多胜少,但也还算均势,何以见得这次就会必败?」云凌雪道:「此次有所不同,大夏有必败之因,若我中原不能同仇敌忾,恐有亡国之患。
大夏一向重文轻武,军纪废弛,战力低下,而北金刚灭了西辽,士气正盛,拓跋赫与拓跋翰兄弟又都是百战名将,我大夏实无可以与其抗衡之人」崆峒派掌门陆云陀插话道:「云盟主身在武林,何以对大夏军防如此熟悉?不过老夫觉得盟主此言太涨对方威风,灭自己士气了。
我大夏沃土千里,九千万民众,上百万大军,还挡不住区区二十万敌军吗?」听到质疑,云凌雪微微一笑:「最近半年,我一直身在京城,与大夏三皇子等人多有交流,深知大夏军队孱弱之状,因此才有当前的判断。
两军交战不能只看兵卒数量,若是一头饿狼对着一群绵羊,绵羊再多也决无胜理」经过一番争论,局面逐渐清晰,地处北方的各大门派大都积极响应,而处在江南一代的门派则因无切肤之痛,往往退缩的较多。
云凌雪想到之前在习武之余曾与师父谈经论道,师太说过所谓民心大抵就是趋利避害,当大难临头时,仅有少数人能够挺身而出,大部分人只会龟缩逃避。
不过,当大部人逃避的时候,最终一定是最为不堪的结局,尽管如此,懦弱的百姓依旧寄希望于他人的拯救,而不愿勇敢献身。
与北金相比,大夏最大的问题就是「聪明」人太多,但这就是现实,非人力可以挽回。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