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派遣军。
隆美尔知道自己的情况,担忧意大利人根本顶不住进攻。
于是一场千里大撤退上演了。隆美尔带头领着精锐的德队一退再退,而后面意大利人却在撤退不断的遭受英国人追赶。德意联军一撤退就是将近1000公里,不但德意联军围困了242天的托卜鲁克马上要被英国人解救,就连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也给完全丢失了。
这时的坎宁安可谓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可是这却遭到所有的陆军将领的一致不满。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啊,你一个海军将领在海上打胜仗再多也不会有人反对的,可是你跑陆军来不但不打败仗,还打这么大的胜仗。这不是抽所以的陆军将领的脸吗。
这下可热闹了,不管前方还是后方,挑坎宁安毛病的人多了去了。而陆军所拥有的政治实力也是很强的,每天都会有几个代表陆军的议员给丘吉尔打电话,不是说坎宁安违反军规,就是说他在埃及时手脚不干净。(其实每个将领在埃及手脚都不干净)
丘吉尔根本就没往心里去,还是很坚定的支持着坎宁安。可是风暴愈演愈烈,开始有小报报道了一些坎宁安年青时的风lu韵事,说的有眉毛有眼睛。后来就连政府的喉舌伦敦时报都报道了埃及军团的违规行为。还在最后恶狠狠的点明说指挥官应负的责任。
而坎宁安打了大胜仗的消息只是在报纸的战时简讯简单的几个字。“我方今日收复埃及一些战线,战果还在统计当。”
因为坎宁安得罪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得罪了整个的陆军。就连远在印度的陆军将领都开玩笑似的在电报对丘吉尔说到“请求掉坎宁安将军来担任印度支那最高指挥官,只有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才能挡住日军的进攻。”
丘吉尔不厌其烦,可是也没有办法。迫于压力只好撤掉坎宁安尼罗河集团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于是二战坎宁安成了一个打了胜仗被撤换的将领。接任坎宁安的是当时的陆军将里奇将军。于是所有的荣誉都给冠到里奇的头上,什么‘伟大的解救者’、‘北非之战神’‘托卜鲁克王子’之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