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哦?听起来确实神奇,”宋应星点了点头,“想必这杂交水稻定有奥妙在其中,不然人们怎么会建这么大的楼阁,来纪念稻子呢。”
“没错,杂交水稻可是现代重要的科技成果,宋先生,您进去自己看吧。”王莽在一旁说道。
展厅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个展厅主要介绍了水稻的历史。
“原来在万年前,华夏大地上就种植水稻了。”
看着展牌上的文字,宋应星既惊讶,又露出了几分自豪的神色。
苏嘉禾陪着宋应星在展厅缓步向前。宋应星对水稻的历史很感兴趣,每一块展牌都细细阅读。不一会儿,竟然在一块展牌上看到了四个熟悉的字——天工开物。
“宋先生您看,这里还提到了您的著作。”王莽惊喜地说道,“难不成您的书,也和水稻有关。”
“是啊,农为百业之本,因此天工开物第一篇便是‘乃粒’。”宋应星看着展牌上对自己成果的记载,欣慰地笑了笑。
“宋先生,您的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呢?”苏嘉禾问道。
“‘乃粒’一篇,记载了耕种的全过程,譬如如何选种,如何育种,如何耕地,如何播种……”宋应星耐心地回答了许多,可苏嘉禾听得一知半解。
“宋先生您真厉害,一个人懂这么多。”王莽伸出了大拇指。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宋应星摆了摆手,“我记载的,都是万千百姓代代传下来的经验。”
“民生多艰,多一粒粮食也许就能救活一个人,差一粒粮食,说不定就是灭顶之灾,因此百姓们才精耕细作,不浪费每一分地力,也就有了耕种之术。”
看完了水稻从古至今的发展史,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